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口号,今天用在教育问题上,似乎正当其时。正如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北京三十五中学考察时所言称的: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正因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综观各种声音,我们似乎也面对这样一个命题:该怎样正确评价中国的教育改革?该用怎样的决心来面对教育改革?
成绩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有一点需要认清:这些年我们搞了很多教育改革:全国减负、素质教育、高校评估,中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光高考改革有的省份到底是三加几,这些年翻来倒去就变了四五回……中国教育界的“变化”时时都在发生,至于有多少能算上改革,多少充其量算是“折腾”,倒很少有人检讨。而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与批判,一直没有减弱过。根源在哪里?根子就是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总是局限于皮毛之处的修修补补,却迟迟不肯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有教育部官员曾引以为豪地评价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小步走不停步”,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满,不停步的小步走很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踏步走,走来走去,还在老圈圈里。
谈到教改,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医改。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医疗改革被认为很失败,不管怎么说,还被管理者认同,并积极部署从根本上搞新的改革。教育问题管理者却几乎从来没有承认过失败,甚至连必要的检讨都没有,更不用说从“根本上部署改革”了,这是最让人忧虑的地方。
实际上,被央视列举出来的“八大教育潜规则”,几乎每年都会被提及,教育部官员有时也出面进行口头式的谴责,但由于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不下大决心、不用大力气、不想触及既得利益,教育部只能是说说而已,对于顽固矛盾的顽固转化,很难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结果是什么?很多教育改革的问题说起来非常紧迫,但绕来绕去总是搞些皮毛,缺少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缺乏改革动力、改革魄力、改革发动力的现状有很多根源,包含了教育部指挥权力的过度利用、教育领域行政化的过度发挥、对教育规律缺少基本的警卫等等,而在现实中斩断这些利益链条,正本清源,不拿出朱基总理当年“不管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勇往直前”的改革决心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教育部长易人、央视曝光八大潜规则、国家正在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说它是巧合也好,不是巧合也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多年“抱怨无果”之时,我们看到了一次全面、深入、深刻改革的契机。这样的契机并不多见,并且稍纵即逝。积弊已多年,不容再向前。我们知道教育改革触及既得利益者、清除积弊会有很大的阻力,而能够坐到泱泱十三亿人大国教育部长的位子上,不正需要一种舍我其谁、敢于争锋、敢于触雷的精神吗?与其说这是群众的殷殷期待,莫若说这是新部长赢得人心、进入角色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如何看发“红头文件”抓应试教育
下一篇:教育部严格规范学术不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