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经费投入是重要保障。教育投入总量如何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育投入的结构怎样更加合理?教育投入如何与绩效紧密挂钩,把钱花在“刀刃”上?近日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对这些问题有阐述,专家在解读的基础上建言献策。
不写“4%”,投入能否另设硬指标
许多人注意到:国家《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是,上海《规划纲要》却没有提及上海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对此,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解释,由于分税体制的存在,地方和中央可用财力的统计口径不同。上海的GDP不是全部用于上海本地的发展,因此上海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没有写上具体的投入比例。
上海《规划纲要》明确,要“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主要体现在“三个增长”:市、区两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一直以来,上海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落实良好。本市各级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基础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居全国第一,地方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仅低于北京。本市教师工资也逐步增长,2008年基础教育教职工人均收入约8.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12%。2008年本市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19.84亿元,增长率为10.48%;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为2463.2亿元,增长率为10.28%。本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本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在“三个增长”之外,上海《规划纲要》还需要列出明确的教育投入比例。例如,列出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例。按国家有关规定,这个比例在15%,上海可以定得更高些。有了“硬指标”,才能更好地为增加教育投入“保驾护航”。
均衡资源,师资流动可否“全市化”
上海《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市级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全市学校经费、教师收入、学校配置、教师队伍配置等多个“标准统一”。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基本上都是州政府统筹,法国甚至做到全国统筹。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都是以区县或县乡为主,所以财力雄厚的区和财力薄弱的区之间,教育投入差距大,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
虽然上海市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帮助了一些远郊区县解决经费困难,但是力度还不够,市级财政统筹力度有待增强。
教育投入要为教师在全市范围合理流动开路。《规划纲要》在“教师队伍”章节中提出,“把中小学教师纳入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虽然这一招可缩小区内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既然全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将实现标准化、均等化,那么师资流动也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这样,就可以缩小区县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专家建议,可否在《规划纲要》中把教师“在全市范围合理流动”作为远期目标提出?
绩效考核,相关指标亟需细化
市教委规划处有关负责人指出,政府绩效评价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以绩效为导向,以公民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的测量评估为依据,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优化行政资源配置。高校尤其需要绩效评价这一“紧箍咒”。教育界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上海部分高校的绩效意识不够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现象,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效益低下。
熊丙奇指出,关于“用好钱”,有几方面问题需进一步细化。其一,由谁来进行绩效监管,应尽快确定下来。建议在人大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确立拨款额度、监督拨款是否到位、监管钱怎么使用。其二,建议中小学、大学公开年度报告,其中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来源、开支明细账等,接受社会监督。其三,大学的绩效由哪些指标构成急需研究。今后,有了绩效评估标准乃至排行榜,相信对高校“用好钱”会有较大促进作用。
下一篇:教育厅长直斥创业教育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