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云南省教育厅召开了一个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现代化管理的会议。第二天,云南中考改革的相关信息成为了各媒体重点报道的内容。
媒体聚焦云南教育改革已经不是第一次,自云南省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于2008年2月履职以来,不到两年时间,高校“一把手”公选、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小学)校长公选制、教师全员聘用制、收入分配制度、“三生教育”、“普及十三教育”试点、高中课改、中考改革……一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改革在云南教育界展开。这中间,不乏开全国先河之举。
成就辉煌矛盾突出任务艰巨
“云南不能老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地处边疆,比其他省份落后一点也是应该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尤其是云南的教育,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云南教育。”一年多来,罗崇敏一再强调这一观点。
回顾云南教育60年的历程,罗崇敏用了“成就辉煌”四个字来形容:60年来,云南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制;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发展;各民族都能公平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各民族的整体素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949年,云南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仅1600多,教师也只有300多人,学校很多是建在寺庙里面。现在,全省在校生人数有900多万,其中大学生有40万,教师人数增加到了53万,校舍面积有4000万平方米。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云南教育60年来的巨变。”
“但是,成绩是过去式的,要向前看。当前云南教育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矛盾突出,任务艰巨。”罗崇敏说。
第一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供需矛盾。
云南教育资源总量小,各阶段教育需求大,但资源短缺。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8%,比上一年提高了2%,但与全国28%的平均入学率相比,差距还很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全国是70%,云南只有50%;普九,云南尚未实现普九的地方占全国总量的53.6%,而学前教育普及率更是居全国倒数的位置。
矛盾的第二方面,是结构的不合理。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占的比例很少,仅6.8%;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云南教育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成本高、效益低的特点,一师一校点还有7000多个,多民族、多山区、长边境线给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多困难;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偏弱;四是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五是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结构不合理;六是区域性教育体系不合理。
第三方面的矛盾,是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质量不高,说明学校的管理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不适应,学生创新、学习及实践能力不强。”
第四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近年来我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云南经济欠发达的事实,使得财政对教育的支撑能力不强,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也不足。
“目前,云南教育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任务艰巨。”罗崇敏说,“像苏州市,高考升学率达到97%;上海,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这些发达城市基本完成了总量扩张,已经转向质量提高的阶段。而云南到现在连‘普九’都还没有全面解决。但是,我们不能等,迎头赶上的同时又要提高质量,这就带来了双重的压力。”
一直追赶时间推进素质教育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曾经有下属评价罗崇敏:“他一直在追赶时间”,与此相对应的是,每在一个部门任职,罗崇敏的改革也在追赶,“我们一方面要追上其他省份的步伐,同时还要避免只踩在自己或是别人留下的脚印上,改革也必须要创新。”
对于推动云南教育的改革,罗崇敏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在创新的基础上,全盘地改、系统地改”:
——从幼儿园到高校,分阶段开展“三生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
——“普十三”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普及十三年教育。“‘普九’现在已经基本接近尾声,但‘普九’工作完成之后,该怎么做?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不巩固的话,有些地方就容易走回头路。我们推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一个目的,也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全省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减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经济负担,以及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心理负担。
——取消初中升高中的全省统考,引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考核,注重过程考核。 “不统一考试,并不是说不进行升学考试”,而是将“省里面的权力下放到各州市,让各州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考核,从而更公平地呈现各地的教育水平。”
——全面推行高中课程改革,快速与其他省份拉近距离。“随着高中课改在全国的推进和扩展,未来高考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罗崇敏说,“我们为什么要争取尽快进入高中课改的行列?就是为了和全国其他地区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一旦国家相应的改革措施出台,云南才不至于落后和被动。”
——在高校推行学分制,取消影响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高考和中考加分项目。
“让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和平时学业成绩,把一次性的竞争变为经常性的竞争,把一次性考试变为经常性考试,把一张试卷考核变为平时学业成绩考核”,这是云南教育推行一系列改革的目标指向。
而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个观念: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要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应试。考试是必须的,但不是一考定终身。”罗崇敏说。
云南与全国“对接”以世界眼光审视
罗崇敏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长沙一中学生马天知,平时学习成绩中等,在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他独自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美国的十几所知名大学争相表示要录取他;昆十中的刘子尔,从14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做教育职业经理,尽管她没有参加国内的高考,但后来被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了,“像这样的学生,国内的大学不一定会录取他们。因为,国内大学太重视考试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能力素质。而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要全面提升云南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教育制度和其他很多制度一样,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蜂窝煤’似的对孔效应,如果云南改革走得太快,会不会和全国的‘孔’对接不上?”
听了记者的这个问题,罗崇敏摆了摆手,说,“云南目前所做的改革,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是:实践不够。而云南所做的这些事,可以说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是从实际出发的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应该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考试’
上一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